查看原文
其他

他用一把剪刀,剪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

中新社浙江分社 中新浙里 2023-03-28

编者按

红船起航,转瞬百年;百年大党,风华正茂。时间是最客观的尺度,丈量着前行的步履,标注着奋斗的艰辛,沉淀着精神的价值。浙江作为"红色根脉",百年来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瞬间……《瞬间:重返浙江红色现场》一书记录了百年来在浙江大地上发生的党史故事,用一个个“瞬间”串联起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。

在此之际,中新社浙江分社和浙江省、杭州市党史部门联合推出特别策划“胜利的时候,我们怎么能够忘记”,带您走进《瞬间:重返浙江红色现场》——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浙江百年历史的缩影,也是浙江人民一百年来宝贵的集体记忆——在“浙”些“瞬间”中重返党史现场、重温红色记忆,以浙江之窗口窥见中共百年的“成长秘密”。


步鑫生:一把剪刀

剪开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

中新社 郭其钰胡亦心胡丰盛


38年过去了,江坪至今还记得采访步鑫生的那个不眠之夜。


1983年,时任浙江日报机动组组长的江坪和周荣新、陈冠柏两位记者从杭州赶到海盐,采访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,一篇在《浙江日报》发表的《企业家的歌》后来轰动全国。


江坪后来担任浙江日报总编辑、浙江省记协主席,说起这篇文章至今仍感慨万千。这首充满激情的“歌”,让一个改革者的名字——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从此走上历史舞台。


20世纪七十年代末,中国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。


谁也不曾料到,一个轰动全国的企业改革探路人是一个小裁缝,会出现在浙江海盐这个海滨县城。


彼时,由于外贸不畅,大量本应出口的服装倒涌入国内市场,成万打衬衣堆积在各服装批发公司的仓库里。


这也是步鑫生1980年出任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时所面临的难题。


步鑫生在海盐衬衫总厂。海盐宣传部/供图


步鑫生清醒地认识到,生产上不去,主要毛病出在吃“大锅饭”上。


什么是“大锅饭”?多做的不多拿一分,少做的不少拿一分。


海盐衬衫总厂当时实行的是八级工资制,二级工干得再多工资也超不过六级工。懒汉心安理得,肯干的也会变懒。步鑫生的改革就从改变制度开始,“工厂要有活力,先要让人活起来”。


从1979年起,海盐衬衫总厂出台了一项规定,实行“实超实奖,实欠实赔,上不封顶,下不保底”。


这个制度的“灵感”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产生的巨大效益,步鑫生决定在车间里搞联产计酬制,做多少件衬衫,拿多少工钱,做坏一件衬衫要按两件价格赔偿。


此前,海盐衬衫总厂的福利政策参考的是全民所有制时期企业的福利待遇。有些人钻空子,完不成定额就请“病假”,在家休息照拿全工资,这也让产能成了难题。


步鑫生和管理层讨论后规定,职工请病假,每天只发4角钱生活费,对平时完成产量、质量指标好的工人,病假期间可给予补助,不使他们的收入下降。


“两定一包,联产计酬”的经济责任制和“日算月结,实超实奖,实欠实赔,奖优罚劣”的分配原则,使企业进入了一种紧张而有节奏的运行状态。


不仅如此,厂里的新规定还要求,在车间里,不准做私活,不准打人骂人,不准抽烟,不准谈天说地,甚至不准放茶杯……


如果要出厂怎么办?根据规定,出厂需要事先申请,凭“牌”出厂。如果干部出示的是“红牌”,那就是办公事;若是办私事,就得出示“黄牌”。即使是年轻的母亲,要到厂后的托儿所去喂奶,也得出示白色的“喂奶证”。无牌出厂,一律按旷工处理。


“工钱工钱,做工才有钱”

“劳保劳保,有劳才有保”

“干部干部,就要先干一步”

“谁砸我的牌子,我砸谁的饭碗”

“靠牌子吃饭能传代,靠关系吃饭要垮台”

  ……

这些经典的“步式名言”放在今天的企业里很寻常,但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,后来一度成为“管理圣经”。


步鑫生工作照。海盐宣传部/供图


1984年,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国务委员张劲夫到海盐衬衫总厂考察,步鑫生向他汇报了打破“大锅饭”的办法,他连声说好。张劲夫称打破了“两铁”,即铁饭碗、铁工资,要在全国推广。他还伸出手指头向天上捅了捅,意思是要捅破“大锅饭”的锅底。


然而,步鑫生的这一系列规定把那些“自由者”的某些“自由”剥夺殆尽,“大锅饭”吃不成了,各方面的责难声扑面而来。


“你简直是旧社会的资本家!”“你不管工人死活!”有人当面瞪眼拍桌子骂他,背后写信告他,甚至寄匿名信扬言要伤害他。


这种声音也传到了浙江日报社。


江坪时任浙江日报机动组组长,他当时去企业并不多,因为“没有什么新闻”,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企业缺乏活力,更谈不上创新。


就在这种情况下,江坪一行奉命来到海盐衬衫总厂,他们想见识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厂长。


1983年4月,3位资深记者蹲点四日,从县委书记、二轻局局长到厂里老工人、年轻干部、职工家属,他们采访了30多个人。支持者,反对者,各种声音,他们倾听、记录,他们深入车间观察体验,他们和步鑫生彻夜长谈。


“聊到凌晨两点,从一个小裁缝到一个成功的厂长,后来边说边流眼泪。”江坪回忆说,文章里的好多细节就是这样聊出来的。调查前后进行了半个多月,一个生动立体的改革者形象逐渐清晰起来。


江坪记得步鑫生流着眼泪说,自己是裁缝出身,如果想发财当资本家,完全可以单干,赚的钱比当集体企业厂长工资多得多。他打破大锅饭,就是想把海盐衬衫总厂搞好。而一些被触动利益的工人,仍有很多怨言。江坪就问步鑫生,是不是对工人没有感情了?


步鑫生讲了很多细节。


新建的海盐衬衫总厂到处是绿化,被称为“花园工厂”,这是步鑫生考虑到工人每天盯缝纫机很费眼睛,多看绿色对眼睛调节有好处;厂庆的那天,步鑫生把退休的老工人都请来,给他们每人发一个铜壶,工人们本来觉得塑料壶已经很好了,没想到是铜的;每天早上,步鑫生都最早来到厂里,站在门口迎接工人,他要求工人做的,自己也会做到……


步鑫生在厂门口迎接工人上班。海盐宣传部/供图


步鑫生还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。一个19岁的小姑娘,因为能力出众,直接被提拔为车间主任。1983年,海盐衬衫总厂全部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只有26.5岁。


失足青年小吴刚刚进入海盐衬衫总厂时,步鑫生就鼓励他甩掉过去的包袱好好干。小吴产量超一次定额,步鑫生就表扬一次。


鼓励之下,小吴创造了一个奇迹般的数字:进厂两年半,他熨烫了四万多件衬衣,仅仅烫坏了两件。即使这样,责任还不全在他,是恒温调节器出了毛病。


步鑫生的质量把控和品牌建设意识,也让记者们耳目一新。


“本厂宗旨:质量第一,信誉至上。”这十二个字,用中英两国文字,写在一块红底大牌上,放在海盐衬衫总厂的大门口。每个工人一进厂,就能看见。


但步鑫生还不满意,“应当让工厂宗旨更深入人心!国有国歌,我们厂可不可以有个‘厂歌’呢?”


他所需要的是把办厂的宗旨、治厂的决策以及一个衬衫工人应该具有的精神,谱下来、唱出来。


在厂里两位音乐爱好者的通力合作下,《海盐衬衫总厂厂歌》诞生了。这坚强有力、充满信心的旋律,通过广播喇叭,在各个车间回响,并作为保留节目,在各类晚会上演出。


在步鑫生看来,企业发展要创品牌,“靠创品牌能传代,靠拉关系要垮台”。


创品牌的关键要产品质量过硬。作为有三十年经验的老裁缝,步鑫生知道,衬衣最要紧的是领子挺括,美国“阿罗”衬衫畅销的原因就在于此。


他因此不惜工本,在领角里层垫进尼龙插角片,使领角永久平服定型,而这一工艺过去只用于外销产品。此外,还有衬衣款式、配色、包装上的一系列改进。


步鑫生特别注意营销。他把销售目光集注在“全国百货总汇”的大上海,将其作为实现整个销售目标必须夺取的“制高点”。由此出击四面,名及八方:西北至新疆,东北至沈阳、哈尔滨,南至广州、昆明。他每天守候在电话机旁,等候着供销员从各处传来信息。


衬衫厂要创出品牌,步鑫生还有一个新奇的想法,做广告。彼时的上海人民广场,晚上看过去一片漆黑,只有三个霓虹灯广告最亮眼,一个是三洋电器,一个是中华牙膏,还有一个就是海盐衬衫总厂的双燕牌衬衫。这三个广告中,一个洋品牌,一个是上海本地品牌,外地品牌只有双燕牌衬衫。


在海盐衬衫总厂,谁砸牌子,就砸谁的工资。品牌对企业来说至高无上。


在那个还讲求勤俭节约的年代,步鑫生相信时间就是金钱,愿意花钱换效率。


1979年,步鑫生从上海租了一辆皇冠牌小轿车,接客户来海盐谈生意,为此一个月要多花3000元。


当时交通不方便,从海盐到上海需要一天时间:从海盐先坐长途客车到闵行,再从闵行排长队摆渡到徐家汇,接着从徐家汇坐26路公交车到上海外滩……还没等双方见面谈生意,光路途奔波就耗费了大量体力。


一次,步鑫生去新疆谈生意,从海盐出发,到新疆花了84个小时,到了以后脚都肿了。回来后还要休息两天,去一次新疆一个星期都下不来。


步鑫生觉得这样不行,要提高效率。第二次,他坐飞机去了新疆,生意谈好,第二天就飞回来了。刚开始财务觉得这些费用不好报销,步鑫生就说,为了谈生意,该报销的还是要报销。后来,销售员谈生意也可以公费坐软卧、坐飞机。


但海盐有人有意见了,说县委书记才用吉普车,步鑫生一个小人物,怎么用皇冠小轿车,太无法无天了。


步鑫生却不觉得有问题,“企业改革就是要提高效率,为什么要管这些条条框框”。1983年,他还向上海要了一个购买小轿车的指标,花了24000元,这也是中国企业里的第一辆小轿车。


见多识广的记者们也为之所动。江坪记得他们坐在江边大堤上激烈讨论,最后达成一致,虽然步鑫生性格急躁,有时候说话比较伤人,但人本身没问题,很细心、很直爽。


1981年4月,步鑫生与海盐衬衫总厂主要骨干交流工作。

 海盐宣传部/供图


1983年4月26日,《企业家之歌》长篇报道诞生了。


江坪说,这是《浙江日报》第一次用那么大篇幅报道一个厂长,也是第一次用企业家的名称,因为在那个年代,工厂厂长大多是上级任命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,像步鑫生这样冲破旧精神的极为罕见,当得起“企业家”的称号。


这首“歌”让步鑫生以一个改革先锋的身份,传遍浙江全省。


…………

【胜利的时候,我们怎么能够忘记,在《瞬间:重返浙江红色现场》中窥见中共百年的“成长秘密”】

【本文为节选,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「中新浙里」】

…………


1983年11月16日,《人民日报》报道《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——步鑫生》,使海盐衬衫总厂改革的事迹迅速走向全国。


这篇报道引起了巨大争论。《工人日报》针锋相对地写了一份内参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独创精神》,指责步鑫生刚愎自用、独断专行、收买记者等。


很快,浙江省委联合调查组在1984年春节前进驻海盐。最终的调查结果是,步鑫生虽然有缺点,但是改革没有错。


步鑫生争议一锤定音。此后,中央指示向全国推广步鑫生精神。


2019年,江坪又回到了海盐。


这时候,步鑫生已经去世多年,当年的武原镇广场西路39号,如今已是一片居民新区,只剩一块刻有“海盐衬衫总厂厂址”字样的纪念碑。抚摸着碑面上已有些模糊的字迹,他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春天。


当年步鑫生走红后,各路参观团、考察团涌进小小的海盐县城,中央各机关、各省市纷纷邀请步鑫生去做报告。


著名浙商鲁冠球日后记得他去海盐参观的情形:通往海盐武原镇的沙石路上车水马龙挤满了前去“参观学习”的人们,当时的步厂长炙手可热。据称,连厅局级干部要见一下他都很难,我们的面包车还没进厂门,就被门卫拦下了:“步厂长今天很忙,下次吧。”好说歹说,最后他同意我们的车子绕厂区开一圈,这样也算是学习过了。在厂区里,我碰到两位熟悉的《浙江日报》记者,在他们的引见下,步厂长终于同意见我们一面。他是一个说话很生动的人,很会做比喻。他说了15分钟,我们就退了出去,后面又有一拨人进来了。


步鑫生成了红极一时的“改革明星”,还被增补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,他用过的剪刀被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。


海盐衬衫总厂兴盛时期的全貌。海盐宣传部/供图


然而这样一个大红大紫的“改革明星”并没有亮眼很久。


1988年1月,上级免去步鑫生的厂长职务,通知其去海盐县二轻公司报到,另行分配工作。


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。但对知情的人来说,并不让人意外。


1986年,媒体对于海盐衬衫总厂的报道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:“生产流水线停产,下水道、厕所堵塞,生产萧条,人心涣散,走掉了近一半职工”。


1987年,浙江省委联合调查组再次进驻海盐县。1988年1月5日,步鑫生被浙江省政府宣布免去职务。


为何突然陨落,外界有诸多说法。有的说是上级决策错误,上马年产30万套西装厂,投资失败,拖累企业发展;有的说是步鑫生独断专行;有的说是当时国有企业路径的弊端,使步鑫生作为一个企业家、改革家难有作为……这一切说法,都难有定论。


步鑫生没有沉默到底。在此后的采访中,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“我不后悔”。他觉得历史曾给他机会,他抓住过了。


在江坪看来,步鑫生有点像“草莽英雄”。在当时的大环境下,被树为典型、榜样的步鑫生,有点冲昏头脑,成了“演说家”,而忽略了企业经营,并且有些专断独行,缺乏约束和提醒。


比如1983年7月,步鑫生改组厂工会,让同事赵荣华当工会主席。赵荣华认为步鑫生违反了《工会法》,拒绝担任工会主席一职。步鑫生当时正是“改革明星”,他立即撤销了对赵荣华的任命并开除了赵荣华。


江坪认为步鑫生太乱来,当时为此还专门给步鑫生打去电话。


被免职后,1988年,54岁的步鑫生黯然离开海盐,开始了长达26年的漂泊,先后在北京、盘锦、秦皇岛等地管理服装企业,试图东山再起。


2008年,改革开放30周年时,海盐建立“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”,依旧把步鑫生视作海盐的骄傲。


2015年6月6日,步鑫生在海盐县去世,享年81岁。


对于步鑫生,财经作家吴晓波说:“没有步鑫生这一代人的勇气、敢闯,就没有后面的企业家,更不会诞生那么多首富。”步鑫生之后,“国企承包第一人”马胜利就宣称:“我是学了步鑫生的事迹才搞起改革的。”而冯根生则说:“步鑫生最大的贡献,是告诉大家这里有地雷,那里有漩涡,绕过去。”


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谈起步鑫生时说,市场化企业的成长,必须建立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,否则,即便是一个天才型的企业家也难有作为。


江坪觉得,步鑫生去世了,海盐衬衫总厂也消失了,但步鑫生用一把剪刀剪开企业改革帷幕,他所代表的改革精神不灭,他的理念至今还在影响后人。


2019年江坪重返海盐,见到了一位企业家,浙江友邦集成吊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时沈祥。


“一生只见一面,一面影响一生。”时沈祥这样总结他与步鑫生的缘分。


1980年11月6日,是海盐衬衫总厂第一个厂庆日,和国内外服装行业萧条景象相反,海盐衬衫总厂枯中求荣,勇占鳌头。“双燕”牌衬衫飞遍全国二十多个省市。


或许步鑫生自己也想不到,他这一天的演讲竟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。


19岁的农村青年时沈祥,陪在衬衫厂上班的女朋友来参加厂庆,这里的一切让他眼界大开,步鑫生的演讲令他心潮澎湃。从那时起,时沈祥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。


“他就像我的启蒙老师,解放了我的思想。”时沈祥说。1988年他创立浙江友邦集成吊顶股份有限公司,目前已成为全国集成吊顶行业的领头羊。


2015年6月6日,步鑫生去世。时沈祥在朋友圈里写道:“早上起来朋友圈里看到步鑫生老人走了,心情沉闷,记得19岁那年接受过他的教诲,第一次知道厂歌,第一次知道厂标,第一次知道厂服厂容,第一次知道品牌……”


以步鑫生命名的时装表演队展示服装。海盐宣传部/供图


20世纪八十年代初,被步鑫生开除的工会主席赵荣华,创办了澉浦织造厂(1986年更名为海盐特种纤维织造厂)。1985年,赵荣华从上海买下专利,生产出防静电工作服,此产品属国内首创。次年,海盐特种纤维织造厂投资建新厂房。


1988年,步鑫生与赵荣华两人的人生轨迹,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——受上马西装生产线失误等一系列因素影响,1988年1月,步鑫生被免职,另闯江湖;同年4月,赵荣华因科技兴厂等一系列成绩,荣膺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。


十多年后,两人冰释前嫌。在步鑫生的晚年故乡生活中,赵荣华提供了全面帮助。赵荣华说,他之所以能宽容曾经的不公,在于他对步鑫生的勇气、胆量、魄力的敬仰。


“我从来都没懊悔过在衬衫总厂的日子。”他说,在他自己的海盐特种纤维织造厂,他也学步鑫生的样,顶着外界的指指点点,搞花园工厂,搞企业文化,也有厂歌和厂服。客商一见厂区绿化,即心悦诚服,一见工厂接待室里齐整的奖状、荣誉,便二话不说直接签合同。赵荣华由衷感激步鑫生:“他的管理经验、模式,他的敢想、敢说、敢做、敢担当的精神,至今都管用!”


尽管几经沉浮,但历史没有忘记步鑫生。


2018年,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,步鑫生作为“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”,被授予“改革先锋”称号。


替他领奖的,正是赵荣华。


领奖归来后,12月20日,冬至来临之际,赵荣华怀抱着鲜花和沉甸甸的改革先锋证书和奖章,来到步鑫生墓前。他想告诉先生,历史没有忘记他。


【本文为节选,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「中新浙里」】

…………


点击图片,了解书籍中的更多故事

↓↓↓




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,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,浙江正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「重要窗口」。

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,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、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(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)合作编撰、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,通过重要党史亲历者后人重返现场,记录了浙江百年党史的精彩瞬间,从党史现场绘就百年浙江党史的恢弘画卷。

为讲好百年党史故事,中新社记者和党史学者历时一年,走访南湖、分水塘、浙江陆军监狱遗址、四明山、大陈岛、枫桥、余村等浙江重大党史事件发生现场,访问重要党史事件亲历者以及后人和研究者,以媒体人的视角穿越浙江百年党史。

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党委书记、总编辑柴燕菲是本书主编之一。她认为,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作为媒体人,能在建党百年之际重返党史现场,重温党史瞬间,以媒体人独特的视角穿越百年党史,这是身处这一伟大时代的幸运,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。


知所来,方明所去。
每一次向历史的回眸,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、一次思想的升华。


胸怀千秋伟业,恰是百年风华正茂。
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,
共同推动中国号巨轮
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劈波斩浪,
续写新的辉煌篇章!


扫码关注我们

联系电话:0571-88325055
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一西路1199号中新大厦11楼


来源: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(本文选自《瞬间:重返浙江红色现场》一书,未经许可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)
编辑:周薇、王胤萍

往期推荐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